您的位置: 首 页   >   信息公开   >   规章制度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武汉大学法学院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程序的规定

日期: 2010-09-02      阅读:

为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根据《武汉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制订本规定:
一、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一)答辩资格审查
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1.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所学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位课程及学分,成绩合格(本科阶段非法律专业学生还需按本专业培养方案上的要求,补修二门以上本科的主干课程,成绩合格)。
2.完成论文的开题报告。
3.2003级(含)以前各级硕士研究生,还必须在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以上。
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对答辩申请人是否具备上述条件进行审查,通过资格审查者方可领取答辩材料。
答辩资格审查时间:每年4月和10月。
(二)领取论文答辩材料
各专业指派一名学生负责人到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领取硕士论文答辩材料,同时交纳办理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工本费,每人52元。
领取论文答辩材料时间:每年4月15日—30日,10月15日—30日。
(三)填表
答辩申请人应认真完成答辩材料中所应填写的各项内容,学位申请表中指导教师推荐意见一栏,应由指导教师亲笔填写。
(四)论文评阅
论文评阅人一般为两人,其中校外专家应有1人。论文评阅人由指导教师或指导小组确定,聘请评阅人。论文评阅应在答辩前半个月提交。由各专业导师或指导小组指定一名答辩秘书,专门负责学位论文评阅书的传递工作,评阅意见书应采用密封传递。
(五)答辩委员会组成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应由各二级学科教研室与论文指导教师共同提出,一般由五人组成,属于本二级学科专业的委员不得少于五分之四,否则答辩委员会组成无效。答辩委员会委员必须为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答辩申请人的指导教师可以参加答辩,但不得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校外专家评阅书返回后,应连同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名单表一并送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经院学评会批准后,方可进行答辩。否则此次论文答辩无效。没有博士点的二级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可有一名在本学科专业中颇具影响的校外专家(原则上在武汉市范围内聘请),其参加答辩工作的答辩酬金(每生100元)由法学院统一支付。
(六)论文答辩
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必须在校内举行,同一答辩委员会一天内不应组织超过6人次的答辩。
答辩截止时间每年上半年不迟于5月底,下半年不迟于11月底完成。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按要求完成论文答辩手续的,将推后半年答辩,院研究生工作管理办公室不再办理答辩手续。
(七)提交答辩材料
各专业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秘书及时将材料整理填写完毕后交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每位答辩者还需向法学图书馆提交硕士论文一本。
(八)费用报销
答辩者提交答辩材料后,可填写《论文评阅酬金申请表》,经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院负责财务管理的副院长审批后,可报销校外专家评阅费每人100元、答辩秘书酬劳费50元、论文打印费、调研费1000元,共计1150元。
二、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一)答辩资格审查
1.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所学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其中特殊要求的专业还需有二外成绩);
2.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3.通过综合课程考试;
4.在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指定的学术刊物上(见附件《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之资格论文发表期刊目录》)发表与申请学位专业相符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论文署名必须为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发表不属于本一级学科的专业学术论文不能通过资格论文审核。
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对答辩申请人是否具备上述条件进行审查,通过资格审查者方可领取和提交答辩材料。
答辩资格审查时间:每年3月和9月。
(二)领取和提交论文答辩材料
答辩申请人应领取、填写并提交以下答辩材料:
1.武汉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单一式两份;
2.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1份,综合考试表1份;
3.科研成果原件及A4纸复印件1份;
4.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表1份(表格须本人申请、导师签字、发表论文及成绩审查、党总支政审、院学评会主席签字);
5.制好的博士论文1本;
答辩申请人应同时交纳办理博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工本费,每人63元,由各专业收齐统一交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以上各项备齐后,由答辩申请人将材料送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学位处审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论文评阅。
领取论文答辩材料时间:每年4月15日—30日,10月15日—30日。
(三)论文评阅
各专业指派专人或秘书,将论文评阅书用密封传递方式送达评阅人。
(四)论文答辩
1.评阅意见书返回研究生教学秘书,由其作过保密处理后交给申请人,超过三分之二合格的即可办理论文答辩手续。
博士生答辩时间应由导师或指导小组决定后,在答辩前10天报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以便统一安排。
2.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由专业学科组及导师确定。答辩委员会主席应是该专业研究领域的校外学术权威或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担任。答辩委员会中应有半数以上博士生指导教师,申请人的指导教师应列席答辩会,但不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组成后,经院学评会主席审批,报校学位处批准方可答辩。各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属于本二级学科专业的委员不得少于五分之四,否则答辩委员会组成无效。各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应有一名在本学科专业中颇具影响的校外专家,其来往本院交通费、食宿费(原则上只在武汉住宿—天)、答辩酬金(每生300元)由法学院统一支付。
3.答辩截止时间每年上半年不迟于5月底,下半年不迟于11月底完成。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按要求完成论文答辩手续的,将推后半年答辩,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不再办理答辩手续。
4.答辩须在校内举行,特殊情况须在异地答辩时,可请示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同一答辩委员会一天内不应组织超过4人次的答辩;
(五)提交答辩材料
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秘书及时将答辩材料填写好,按页码归回到博士学位申请表内的原位,将答辩袋中的所有材料整好,交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每位申请博士学位的同学还须向院资料室提交博士论文一本。
(六)学位证书发放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通过授予答辩申请人学位的决议后,经3个月公示无异议者方可发放学位证书。
(七)费用报销
答辩者提交答辩材料后,可填写《论文评阅酬金申请表》,经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院负责财务管理的副院长审批后,每位博士生可报销校外专家论文评阅费600元、秘书酬劳费50元,论文打印费、调研费1500,共计2150元。
(八)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和评选
1.根据校研究生院及我院对评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精神,从2003年入学的博士生开始,经导师推荐,博士生可在第一学年结束后申报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立项,学校将对获批准立项的优秀博士论文给予一定资助。
2.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条件为:论文在校外专家通讯评审中获得全优;在论文答辩中获得全优;并在学习过程中,在本人研究方向上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本规定由法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解释。
武汉大学法学院
2005年9月
附: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之资格论文发表期刊目录


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之资格论文发表期刊目录
根据《武汉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暂行)》(武大研字[2001]25号),经法学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研究决定,并报武汉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凡申请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必须至少有两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以下指定的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论文内容必须属于法学学科且与本专业相关,且论文不少于6000字,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如果指导教师是第一作者,研究生是第二作者,视为该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单位应署明“武汉大学”。
本期刊目录来源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制的“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共493种,今后该“CSSCI来源期刊”发生调整,本目录亦随之调整,不再另行通知。
管理世界
科研管理
管理科学学报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中国软科学
科学学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
管理工程学报
预测
中国科技论坛
经济管理(新管理)
研究与发展管理
科学管理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管理现代化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行政管理
商业经济与管理
软科学
科技管理研究
管理科学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未来与发展
科技进步与对策
宏观经济管理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教学与研究
国外理论动态
马克思主义研究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社会主义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高校理论战线
科学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研究
哲学研究
世界哲学
自然辩证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
哲学动态
中国哲学史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孔子研究
道德与文明
现代哲学
周易研究
管子学刊
世界宗教研究
宗教学研究
中国宗教
世界宗教文化
当代语言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
现代外语
外国语
中国语文
方言
语言研究
外语界
世界汉语教学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教学与研究
中国翻译
外语与外语教学
国外外语教学
民族语文
语文研究
外语教学
汉语学习
外语研究
外语学刊
中国俄语教学
古汉语研究
文学评论
文学遗产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文艺争鸣
当代作家评论
中国比较文学
南方文坛
中国文学研究
明清小说研究
鲁迅研究月刊
红楼梦学刊
新文学史料
当代文坛
民族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
国外文学
当代外国文学
俄罗斯文艺
中国音乐学
文艺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音乐研究
音乐艺术
当代电影
电影艺术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新美术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民族艺术
电视研究
中国音乐
戏剧艺术
人民音乐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中国书法
历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清史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抗日战争研究
史林
史学史研究
史学月刊
世界历史
安徽史学
西域研究
史学集刊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
历史档案
民国档案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敦煌学辑刊
中国史研究动态
历史教学
文献
历史教学问题
中国地方志
考古学报
文物
考古
考古与文物
华夏考古
敦煌研究
江汉考古
经济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
金融研究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世界经济
会计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国际经济评论
经济科学
改革
经济学动态
中国农村观察
财贸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国际金融研究
经济学家
财经研究
南开经济研究
国际贸易
经济评论
中国经济问题
上海经济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
当代经济科学
世界经济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
中国经济史研究
财经科学
投资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财政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城市问题
城市发展研究
当代财经
经济与管理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经济导刊
当代经济研究
税务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
农业技术经济
审计研究
经济问题
经济纵横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国际经济合作
金融论坛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中国农史
国际经贸探索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消费经济
中国流通经济
涉外税务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现代日本经济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亚太经济
经济经纬
保险研究
上海金融
中国国情国力
生态经济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绿色中国B(理论版) (2006年更名为:林业经济)
生产力研究
开发研究
世界经济与政治
政治学研究
美国研究
太平洋学报
现代国际关系
国际问题研究
欧洲研究
和平与发展
国际论坛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台湾研究
当代亚太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当代青年研究
南洋问题研究
台湾研究集刊
日本学刊
国际观察
中共党史研究
青年研究
求是
党的文献
俄罗斯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妇女研究论丛
国际政治研究
新视野
南亚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东南亚研究
理论前沿
东北亚论坛
理论探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西亚非洲
拉丁美洲研究
法学研究
中国法学
中外法学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法商研究
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法学评论
知识产权
法学
比较法研究
现代法学
法制与社会发展
中国版权
行政法学研究
法学家
政治与法律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中国刑事法杂志
电子知识产权
河北法学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社会学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人口研究
人口与经济
人口学刊
市场与人口分析
南方人口
社会:社会学丛刊
民俗研究
民族研究
世界民族
中国藏学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民族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黑龙江民族丛刊
回族研究
编辑学报
新闻与传播研究
国际新闻界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编辑之友
科技与出版
新闻大学
新闻记者
中国出版
出版发行研究
编辑学刊
新闻界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图书馆学报
情报学报
大学图书馆学报
图书情报工作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情报资料工作
情报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
图书情报知识
图书馆杂志
图书与情报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情报科学
图书馆论坛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情报杂志
档案学研究
档案学通讯
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全球教育展望
比较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发展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
教育与经济
外国教育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
课程·教材·教法
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
开放教育研究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教育科学
外语电化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中国远程教育
高教探索
江苏高教
现代大学教育
现代远距离教育
中国大学教学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教育科研
中国特殊教育
教育评论
教育信息化(学术版)
体育科学
中国体育科技
体育与科学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体育学刊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统计研究
数理统计与管理
中国统计
统计与决策
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科学
心理学探新
应用心理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社会科学
国外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读书
学术月刊
江苏社会科学
浙江社会科学
江海学刊
学习与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文史哲
开放时代
社会科学研究
学术界
学术研究
浙江学刊
东南学术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人文杂志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云南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辑刊
中国文化研究
社会科学家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河北学刊
宁夏社会科学
江汉论坛
北京社会科学
内蒙古社会科学
中州学刊
广东社会科学
学海
求索
甘肃社会科学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江淮论坛
科学·经济·社会
西藏研究
贵州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青海社会科学
新疆社会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求是学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思想战线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齐鲁学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旅游学刊
城市规划学刊
城市规划
经济地理
人文地理
地域研究与开发
旅游科学: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资源科学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环境保护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备注】各学科期刊以期刊五年年均他引影响因子的高低横向顺序排序。
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中一刊两版期刊选用的版本
期刊名称
CSSCI选用版本
非选用版本
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新管理)
经济管理(培训版)
汉语学习
汉语学习
汉语学习(普及版)
绿色中国
绿色中国B(理论版)(2006年更名为:林业经济)
绿色中国A(公众版)
当代青年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学生卷)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资讯版)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B
中国远程教育
中国远程教育
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邮编: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