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 页   >   师资团队   >   永远的怀念   >   正文


▲1939年报考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的韩德培先生

    韩德培(1911-2009),男,江苏如皋人。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杰出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国际法学一代宗师、中国环境法学开拓者和奠基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德培1911年2月出生于江苏如皋。1930年从南通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史政系,半年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学习。后改学法律,广泛涉猎中外法学名著,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34年从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并留中央大学工作,担任学报和校刊编辑,同时从事教学工作,升任讲师。1939年,韩德培教授考取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1940年改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学习、研究国际私法和英美普通法,1942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以特别研究生的身份转入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研究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和法理学。1945年,受著名国际法学家周鲠生校长之聘回国,任武汉大学法律系教授,1947年出任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并被推举为武汉大学教授会主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韩德培除继续担任法律系主任外,还担任当时武汉大学的最高领导机构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协助管理全校的日常工作。1951年转任副教务长,主管学校教学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1979年予以彻底平反。1979年武汉大学决定复办法学教育,韩德培负责重建武汉大学法律系。1980年和1981年先后创建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和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担任过武汉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环境法研究所所长。1983年,主持创办武汉大学《法学评论》杂志,该杂志是国内高校创办最早的法学类杂志之一。 

韩德培主编的《国际私法》是全国第一本国际私法统编教材,主编的《环境保护法教程》是全国第一本环境法统编教材,他参与撰写的《美国国际私法(冲突法)导论》开创了国别国际私法研究的先河,他主编的《国际私法新论》建立了新的国际私法理论体系,他提出的有关国际私法范围的“一体两翼”论被广泛引用。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修订版)的顾问,并担任国际私法和环境法两个分支学科的主编。他还先后主编或撰写了《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现代国际法》《中国冲突法研究》《中国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私法专论》《国际私法学》等著作。他牵头起草的《示范法》开我国民间性专家立法之先河,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中国国际私法学界对世界国际私法学的一大贡献”。其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国际私法中的实质与程序问题》《国际私法中的反致问题》《应该重视对冲突法的研究》《国际私法的晚近发展趋势》《论我国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等。

 

韩德培先生的师者仁心

梅 尹


   “珞珈山上数十载,人间已见几沧桑。惟有山花年年开,不顾风雨吐幽香”。曾经他是珞珈山的“镇山之宝”,而他自己的心愿只是做山中那一朵暗吐幽香的兰花——他就是当代著名法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韩德培先生。作为武汉大学的教授,他一生相伴珞珈,执教64载,春风化雨,润育桃李,他身上的光芒照亮与温暖着世界,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奋勇前行。

▲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求学期间的韩德培先生

 

❖一丝不苛的仪容❖


    1945年,应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之邀,“哈佛三剑客”韩德培、张培刚(中国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吴于廑(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者)一起来到珞珈山任教,一度被称为武大的“少壮派”。那时的武大师生,多身穿长袍、西裤,保留着“五四”运动后的“学府形象”。而韩德培喜欢穿一套整洁、得体的西装,走路稳健,面带微笑,庄重而开朗,别有一种“新派风度”。他给学生讲授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外国法律思想史等课程,授课风格亦如其人,学贯中西、内容新颖、有条不紊、表达生动,深得学生们的喜爱,他被誉为“最年轻英俊的教授”。

    当年,胡适先生到珞珈山讲学,面对风华正茂、在一旁作陪的韩德培和其他几位年轻教授,赞赏之辞不绝于口,认为周鲠生校长将这些优秀人才吸纳到武大,“是真正当大学校长的人才,你看有这么多年轻人跟他,而我胡适之相比之下只是个混世魔王!”韩德培等能使当时名贯天下的大文豪和北大教授引发一通感慨,足以显现出这些青年才俊的实力。

    仪表整洁,是韩德培对自己“为人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一生的习惯。武大的夏天暑热难耐,弟子去家中拜访时,从未看到韩先生随便的穿着,他总是一如既往地衣冠整洁、头发一丝不乱。哪怕临终前在医院里靠吸氧维持呼吸,他也要把头发梳理整齐,迎接来看望他的人们。

    有一次,85岁的韩德培在弟子刘仁山的陪同下,为上海的一所大学作学术报告。刘仁山注意到,尽管那天天气非常炎热,前来迎接的两位教授为了表达对韩德培先生的尊重,均身着正装,韩德培为此特别对他们表示了谢意;报告开始前,韩德培在休息间的镜子前还悉心地整理了自己的头发和衣着。那场报告会持续了近两个半小时,报告厅内掌声、欢呼声如潮涌般阵阵响起,报告结束后莘莘学子们围着他久久不愿离去。在回程的航班上,韩德培先生对刘仁山讲,他之所以在报告前正衣冠,是为了表示自己对参加报告会的师生们的尊重,一个老师的一堂课、一场讲座,也许会激发一个人的理想,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可能产生影响,他自己年轻时在中央大学之所以由史政专业改学法律专业,就是旁听了当时中央大学法律系主任谢冠生教授的法理专业课的缘故。

 

❖两个人的课堂❖

    1980年,武汉大学法律系刚恢复招生,韩德培和一批老教授也刚刚从农场和干校回到学校。那一年法律系只招收了2名硕士研究生,分别是张翔宇和张克文,他们都在韩德培的名下。

    张翔宇永远难忘韩德培先生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那是1980年一个星期一的上午,他和张克文坐在一个空空的大教室里,两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有些忐忑不安地期待着老师的到来。韩先生准时步入教室,他穿着一套笔挺的中山装,上衣口袋上插着两支钢笔,头发梳得非常整齐,皮鞋擦得逞亮,手里提了一个公文包。他给张翔宇的第一印象是:这可是位一丝不苛的大学者,为两个学生上课也这么认真!

    韩德培先生对他们说:“我刚刚从农村回来,今天是20来第一次正式为学生上课,在这20多年中国都没有搞国际私法这门学科的研究了,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案例,我们要向国外学习,我跟你们一起来研究”。接着,他对张翔宇说:“你的政治和法律理论科目考得都很好。但是,你的外语考分很低。你必须加强外语学习。没有外语,做不好国际私法的研究!我已经为你联系好了到外文系听英语课,下午就应该到外文系去听课。如果你吃得消的话,还应学习法文和日文。”韩老生当时已经70高龄了,他一直站着为两个坐着的学生讲课。张翔宇和张克文感到很不安,多次请他坐下来讲,他坚决不肯,站着讲完了那堂课。

    那时,担任法律系主任的韩德培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任务,还要经常参加百废待兴的国家法制建设。他没有时间为本科生上课,便抽空与刚入校的本科生座谈,指导他们的大学学习。为了帮助国际法专业的学生学好外语,他为他们争取到了在一、二年级时跟外语系英文专业的同学一起学习的机会,还为每个宿舍配备了一台学习英语用的录音机。

▲武汉大学法律系重建时期的韩德培先生

    从那时起,与新生见面、为学生作报告、指导研究生、亲自参加学生的论文答辩……这些成了韩德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直到96岁的高龄,在与新招收的博士生见面时他还说:“我不会退休,也不想退休。我还得带博士生,已经96岁了,我仍然十分乐意背负这些责任,并对自己有三个要求:思想不僵化、知识不老化、文章不套化。”而他临终前还请陪护转告他所关心的三件事:自己带的5名博士生论文答辩准备得怎么样;一位很有才能但学业延长的女学生,希望她能顺利通过答辩;今年刚招收的博士生,面试情况如何。

▲韩德培先生为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题写的所训

 

❖ 学生危难时的挺身而出❖

    1947年,全国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武大“六一惨案”震惊全国,青年学生的鲜血掀起了珞珈山的悲愤浪潮。作为武大教授会主席的韩德培召开紧急教授会议,决定立即罢课,并与曾炳钧教授一同起草《罢工教宣言》,和其他几位教授到“武汉行辕”进行抗议和交涉,要求严惩凶手,并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面对国民党对各地学生运动的镇压,韩德培和张培刚、金克木、邓启东等6名教授愤然写下了《我们对于当前学潮的看法》在上海《观察》上发表,呼吁停止内战,谋求统一,对学生运动表示同情与支持;并将文章联合签名后,印制多份,在武汉三镇广为散发、张贴,让反动政府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

    1948年,国民党军队在几大战场上节节败退,恼羞成怒的国民党政府妄图通过特种刑事法庭,在全国各大学掀起抓捕“赤色分子”的白色恐怖活动,武汉大学也收到“特汛庭”送来的传票,要传汛一些进步学生。为了保护学生,韩德培等几位教授将他们护送过江,并为他们的辩护作准备。

    事隔半个多世纪后,武大校友文治平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作为武大学生自治会科系代表大会主席的他和另外几个被传讯的学生,在韩德培等教授的陪同下,来到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看守所,当他们走进黑压压的大门、与老师们告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景至今想起来依然让人潸然泪下。几天后,韩德培等前去探望,隔着铁窗,看到学生与其他刑事犯关押在一起,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他愤怒地斥责陪同监视的特务,说怎么能这样虐待他的学生,要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正抗议;他还安慰学生们,相信这场斗争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在周鲠生校长和韩德培等教授的严正抗议下,关押的学生被保释出狱,案子被移送“特刑庭”。韩德培发动法律系的老师为他们辩护,最终反动当局被迫将全部传讯学生释放回校。

 

❖“你们随时都可以找我”❖

    在韩德培的生前,家门口常挂着一张纸片,大致写着这样的意思:韩德培先生年事已高,请不要打扰韩先生休息;如果有工作访问和采访,请事先联系法学院及武汉大学相关部门。但是,韩德培告诉学生,这个通知是在他不同意的情况下,学院强行挂上去的,作为他的学生,“你们随时都可以找我”。

    作为一代宗师,有学生上门请教时,他一定会站在家门口,亲自开门,用温暖的微笑迎接他们;学生离开时,他也一定送到门前,用温暖的双手与他们一一握别,看到学生离开后才放心地关上门。即使因为身体健康原因,他不能亲自开门迎送,也会客气地说,因为行走不便,请学生理解。

    和学生们在一起,他问学业、问生活、问工作,问家人的情况,连学生孩子升学的情况都记挂在心中。当他们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他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尽心尽力地予以帮助。对所有的学生,不管是不是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也不论学生地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都一视同仁。

▲韩德培先生与学生亲切交谈

    韩德培的弟子罗楚湘清楚地记得,2001年7月,他受人之托,请韩先生写一封接受中国访问学者的推荐信,给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由于时间紧急,推荐信必须于次日中午传真到美国,罗楚湘当晚10多钟赶到韩先生家中,将事先草拟好的推荐信给先生修改。哪知韩先生看后,说草稿不能用,他将亲自写一份推荐信,让罗楚湘次日上午去取。推荐信第二天得以及时传真到了美国,却让罗楚湘过后深深自责:那时韩先生已年过九旬,还为了后辈的事情亲力亲为、连夜操劳,万一因此事累坏身体,他可是罪魁祸首了。

    在90岁生日时,韩德培曾亲笔书写《九十有感》,“岁逢庚辰年,九秩入高龄。虽云桑榆晚,犹存赤子心。满园百花放,盛世万象新。鞠躬尽余热,接力有来人”。他早在20多岁就读中央大学时,就立志做一个伟大的法学家。然而,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的变幻使他们这一代法学研究者失去了太多宝贵的年华。他认为,“自己在法学领域的建树远远未能达到青年时代对自己的期望”。他曾和学生们谈到自己未了的两个心愿:一是希望武汉大学法学事业在国际上享有一席之地;二是希望自己的学生,甚至学生的学生中,会有中国的奥本海、庞德和狄骥等世界级法学大家的产生。这也是正是他不惧桑榆晚、“鞠躬尽余热”的初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武汉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名师库”,部分内容转引自以下文章及著作:刘仁山《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缅怀我的导师韩德培先生》,文治平《永远的老师韩德培》),张翔宇《当韩德培先生的学生》,罗楚湘《大家韩德培》(选自黄进、肖永平主编《春风化雨润桃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韩铁著《风雨伴鸡鸣———我的父亲韩德培传记》,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9月版。

 

韩德培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邮编: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