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先生 > 正文
  • 学问人生

    ——以此纪念李龙先生

          范进学

     

    风华正茂入武大,血气方刚正当年。

    聪慧勤奋善思考,文章常发在报刊[1]

    大三进京开国大,获称青年法学家[2]

    大四转瞬毕业际,突遭风霜遇苦难。

    只因撰文论民主,“右派”帽子扣头间。

    偏远农场去改造,依依不舍别校园。

    劳作间隙读与写,《国家概论》宏文撰。

    身陷囹圄二十载,研读马恩六十卷。

    人生苦难是财富,满腹经纶献良言。

    平反返校执教鞭,学海无涯立前沿。

    只争朝夕追岁月,废寝忘食做科研。

    探究中国真问题,书写中华大文献。

    人权法治俱开拓,引领学术谱新篇。

    “法理”六论新体系[3],奠定宪法理论观。

    马列主义中国化,法学研究成主线。

    宏文专研马克思,领航引路勇登攀。

    要数法学贡献大,首创人本法律观。

    以人为本贯始终,博大精深令人叹!

    著作等身后辈仰,奖励桂冠金光闪。

    荣膺国家一等奖,三项敢为天下先。

    学术理论造诣深,教书育人尤勤勉。

    法学教育是根本,法本改革重任担。

    法教改革大课题,“总召集人”[4]不简单。

    确定课程十四门,力促教改大发展。

    授业博士百十人,个个法学栋梁贤。

    秉承先生法事业,努力工作各战线。

    岁月悠悠大学者,笔耕不辍胜青年。

    八十又二出大作,“中国法理史”[5]流传。

    老骥伏枥志千里,壮心未酬已化仙。

    先生千古思想存,晚辈心痛悲歌挽。



    [1] 1、报刊指《光明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和《法学》杂志;

    [2] 1956年作为全国先进青年,参加了全国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并荣获青年法学家称号。

    [3] 六论指1996年出版的《法理学》教科书中,李龙先生提出了法理学体系“五论”即“本体论”、“价值论”、“范畴论”、“运行论”、“关联论”;2003年又增加了“发展论”,从而构成了完整的法理学新体系。

    [4] 4、总召集人指1996年承担教育部重大课题《面向21世纪法学类专业课结构、共同核心课程及主要教学成果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总召集人。

    [5] 2019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法理学发展史》,是李龙先生呕心沥血之最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