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人生 > 正文
  • [1]林亚刚,黄鹏. 不纯正不作为犯等价性考量的具体标准研究[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26(06):28-35.

    [2]林亚刚,黄鹏. 社会治理创新视阈下的社区矫正检视[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4,29(05):76-83.

    [3]林亚刚,黄鹏. 等价性在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中理论地位研究[J]. 西部法学评论,2014,(04):28-37.

    [4]林亚刚,黄鹏. 新刑事诉讼法下的侦辩关系研究[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4,26(03):80-89.

    [5]林亚刚,黄鹏. 劳教改革与刑罚权扩张论辩[J]. 西部法学评论,2014,(02):25-32.

    [6]林亚刚. 论徇私枉法罪主观要件及共犯[J].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4,21(01):59-65.

    [7]雷山漫,林亚刚. 论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基本原则[J]. 法学杂志,2013,34(10):77-83.

    [8]林亚刚. 危害行为若干争议问题研究[J]. 河北法学,2013,31(08):9-19.

    [9]林亚刚. 论抢劫罪司法认定中的几个疑难问题[J]. 法学评论,2013,31(03):135-144.

    [10]林亚刚. 抢劫罪暴力的再考察——以司法适用为视角[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01):35-41.

    [11]林亚刚. 运输毒品罪的若干问题研究[J]. 法学评论,2011,29(03):65-70.

    [12]林亚刚. 论非法组织卖血罪的几个争议问题[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04):137-143.

    [13]林亚刚.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若干问题的探讨[J]. 法学评论,2010,28(04):150-154.

    [14]林亚刚. 刑法修正案(七)“组织、领导传销罪”的解读[J]. 政法论丛,2009,(06):72-77.

    [15]林亚刚,任彦君. 论消防责任事故罪的若干问题[J]. 公民与法(法学版),2009,(06):2-5.

    [16]林亚刚,邹佳铭. 关于量刑基准的几个基本问题[J]. 学术界,2009,(03):169-174.

    [17]林亚刚,张莉琼. 反复实施危害行为的成罪及处罚模式探讨[J]. 法学评论,2009,27(03):95-100.

    [18]林亚刚,邹佳铭. 行为四分法之初探——兼反思我国犯罪构成模式[J]. 当代法学,2009,23(03):12-16.

    [19]莫洪宪;肖永平;康均心;林亚刚;许发民;郭玉川.竞技体育刑法规制问题研究. 湖北省,武汉大学,2009-04-01.

    [20]林亚刚,袁雪. 酌定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研究[J]. 法学评论,2008,(06):18-21.

    [21]林亚刚. 论妨害公司、企业管理秩序、侵犯公司、企业利益犯罪的若干共性问题[J]. 法学评论,2007,(06):123-129.

    [22]林亚刚. 析侵犯著作权行为与侵犯著作权罪的衔接[J]. 法学评论,2006,(06):121-123.

    [23]林亚刚,何荣功. 我国《反恐怖法》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167-170.

    [24]林亚刚. 自首、立功若干规定的理念及反思[J]. 法学评论,2005,(06):151-154.

    [25]林亚刚. 犯罪过失相关问题思考[J].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5-8.

    [26]林亚刚.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若干规定[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3):130-137.

    [27]林亚刚,何荣功. 论我国经济犯罪废止死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国际人权公约和废除死刑的实践为视角[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2):38-42.

    [28]林亚刚,赵慧. 竞技体育中伤害行为的刑法评价[J]. 政治与法律,2005,(02):88-93.

    [29]林亚刚. 论结果加重犯的若干争议问题[J]. 法学评论,2004,(06):73-81.

    [30]林亚刚,赵慧. 论共犯关系的竞合[J]. 当代法学,2004,(03):155-159.

    [31]林亚刚. 论吸收犯的若干问题[J]. 政治与法律,2004,(02):76-83.

    [32]林亚刚,何荣功. 论恐怖主义犯罪的内涵[J].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35-39.

    [33]林亚刚. 论想象竞合犯的若干问题[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01):31-35.

    [34]林亚刚. 论犯罪中止的若干争议问题[J]. 法学评论,2003,(06):61-66.

    [35]林亚刚. 主犯若干问题的探讨[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05):122-127.

    [36]林亚刚. 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阴谋犯[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04):3-6+43.

    [37]林亚刚. 继续犯的若干争议问题探讨[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04):22-27.

    [38]林亚刚,何荣功.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 犯罪研究,2003,(03):7-13.

    [39]林亚刚. 身份与共同犯罪关系散论[J]. 法学家,2003,(03):55-61.

    [40]林亚刚,何荣功. 论刑罚适度与人身危险性[J]. 人民司法,2002,(11):38-40.

    [41]李兰英,林亚刚. 犯罪中止形态若干争议问题的再探讨[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05):38-46.

    [42]林亚刚,何荣功. 结果加重犯共同正犯刑事责任的探讨[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42-46.

    [43]林亚刚,何荣功. 论承继共同正犯的法律性质及刑事责任[J]. 法学家,2002,(04):42-45+102.

    [44]林亚刚,何荣功. 片面共同正犯刑事责任的探讨[J]. 法学评论,2002,(04):20-25.

    [45]林亚刚,赵慧. 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与倪培兴同志商榷[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03):84-93.

    [46]林亚刚,周娅. 罚金刑易科制度探析[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01):90-94.

    [47]林亚刚. 暴力犯罪的内涵与外延[J]. 现代法学,2001,(06):138-142.

    [48]林亚刚,赵慧. 论片面共犯的理论基础[J]. 法学评论,2001,(05):133-137.

    [49]林亚刚. 论共同过失正犯及刑事责任的实现(下)[J].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14-18.

    [50]林亚刚. 共谋共同正犯问题研究[J]. 法学评论,2001,(04):35-42.

    [51]林亚刚. 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兼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若干规定[J]. 法学家,2001,(03):81-87.

    [52]林亚刚. 论共同过失正犯及刑事责任的实现(上)[J].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02):15-18.

    [53]林亚刚. 论集合犯[J]. 法学研究,2001,(03):80-88.

    [54]林亚刚. 论持有、使用假币罪的若干问题[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02):39-45.

    [55]西原春夫,林亚刚,李国胜. 日本与德意志刑法和刑法学——现状与未来之展望[J]. 法学评论,2001,(01):135-140.

    [56]林亚刚. 破坏交通设施罪新解[J]. 岳麓法学评论,2000,1(00):197-205.

    [57]林亚刚. 金融犯罪罪数形态的探讨[J].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04):96-102.

    [58]林亚刚,赵晓雯. 议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02):47-49.

    [59]林亚刚. 我国古代刑法中的犯罪过失概念剖析[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3(03):348-351.

    [60]林亚刚. 我国刑法中强制猥亵妇女罪的立法与规范评价[J]. 现代法学,2000,(02):83-86.

    [61]林亚刚. 论过失中的违法性意识[J]. 中国法学,2000,(02):126-134.

    [62]林亚刚. 论期待可能性的若干理论问题[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02):13-19.

    [63]林亚刚. 德、日刑法犯罪过失学说介评[J]. 法学评论,2000,(02):139-146.

    [64]林亚刚. 共同正犯相关问题研究[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02):92-98.

    [65]林亚刚. 试论德、日刑法中犯罪过失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01):36-40.

    [66]林亚刚. 侵犯商业秘密罪再探[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01):50-54.

    [67]林亚刚,傅学良. 刑法功能的价值评价[J]. 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03):6-11.

    [68]林亚刚. 犯罪过失的理论分类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法学评论,1999,(03):38-44.

    [69]林亚刚,刘辉. 暴力犯罪的法律规定及社会原因分析[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01):36-43.

    [70]康均心,林亚刚. 世纪之交的中国刑法理论研究之精品——读赵秉志主编的《刑法争议问题研究》[J]. 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8,(02):75-78.

    [71]康均心,林亚刚. 国际反洗钱犯罪与我国的刑事立法[J]. 中国法学,1997,(05):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