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先生 > 正文
  • 先生已逝,风骨永存

    ——追思恩师郭玉军教授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师者,恩师郭玉军教授堪称典范。她是新中国国际私法学第一位女博士,承继了珞珈山上诸位先贤自强、弘毅、求实、拓新的传统。自18岁在武汉大学法学院求学以来,四十载法学研究,三十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先生学高。一是学养深厚。从1980年代开始学习研究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以来,著作等身。先后著有国际私法、仲裁法、文化遗产法、文化产业促进法、艺术法等十多部重要著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几十项。二是格高调远。她精通英语、日语、德语、法语等多门语言,对英美法、大陆法和中国国内法相关领域研究颇深。她研究的鲜明特色就是以前瞻性的国际视野关照当下中国之问题。比如流失海外的文化财产追索、应对美西方制裁等,都为我国在国家发展中的应对挑战提出了诸多有益的意见建议。三是实事求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先生立足司法实践,深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争端解决等传统国际法领域,开创艺术法、文化遗产法等中国本土新学科。其间,我有幸在攻读博士期间,向先生学习了文化遗产法,深入钻研了国际法的实践与理论问题,第一次真正体悟到“实事求是”做研究,即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社会科学研究。这既不是以所谓的国内法抑或国际法的“二元”区分看待问题,也不是以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抑或国际经济法的人为学科划分来剖析实践,而是通过厘清实践问题中的天理、国法、人情,应用历史、法律、科学、人文等综合学科知识,统筹推进国内法与涉外法。这在先生的诸多文章著述、发言演讲中都有体现。

    先生德高。一是良师。她待生如子,因材施教。对在职学习的同学,她请他们立足实践,总结经验,加强理论学习。对一直在校门的学生,她带领他们参加实践课题、推荐单位。相关课题研究,也是以学生兴趣为核心,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研究的方向。再是益友。尽管我们诸多学生离开校园已经十余年或者数十年,但先生对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关心和帮助从未间断。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点点进步,都让先生无比欣喜;一点点烦恼,她也会为我们出谋划策、解忧消愁。三是楷模。无论是与丈夫蔡兴、还是与女儿芊芊,或者与家中长辈幼辈,她都是贤妻良母的典范。与师友、同事,她秉持善良温暖,尊师重教、关心帮助他人、提携后辈。

    就在这个双春闰二月的季节,春寒未消、芳菲散尽的四月,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59岁,正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盛年!天妒英才!

    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先生感恶疾之后,始终与病魔不懈斗争。她的坚强隐忍、积极向上、精研专业的精神始终鼓舞着我们。

    此生能够在先生门下求学,当是我最大的幸运。我不仅得到了先生在学术、生活、工作上的悉心指导和关爱,更切身感受到了先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以及无私忘我的奉献情怀。这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指引和动力!

    惟愿先生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学生:靳婷叩泣

    202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