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4日至5日,“新丝路法学院联盟2017年年会暨法学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在我院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新丝路法学院联盟主办、武汉大学法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芬兰、澳大利亚、南非、以色列等国家知名高校法学院的20余位院长和专家莅临本次会议。
11月4日上午,“新丝路法学院联盟2017年年会暨法学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顺利开幕。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秦天宝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单文华教授、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法学院院长Kimmo Teppo Nuotio教授先后致辞。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法学教育的国际化”专题论坛,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教授主持论坛。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法学院院长Kimmo Teppo Nuotio教授就新的法学教育模式的实践和规划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沈伟教授围绕(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法学教育与与会专家深入交流了自己的观点。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法学院副院长Ekaterina Kiseleva教授在与谈中指出了学术能力、语言能力、文献查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美国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的Luo Wei教授在与谈中全面介绍了华盛顿大学法学教育的基本情况。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学院的Charlie Xiao-chuan WENG教授在与谈中分享了建立国际学生学术咨询员制度的经验。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苏金远教授在与谈中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在法学教育国际化方面的举措。
11月4日下午, 中方院长圆桌论坛---“新时代法学教育发展”主题研讨会顺利举行,会议由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荣功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单文华教授、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沈伟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崔国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时延安教授、厦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朱炎生教授、美国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法学院Luo Wei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秦天宝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祝捷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李承亮副教授等与会专家围绕当前我国法学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法律人才的培养规律、理论与实务的衔接平衡、法学教育的改革路径等主题进行了充分沟通和深入研讨。
11月5日上午,“‘一带一路’建设与法学教育的机遇”专题论坛如期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主持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时延安教授就“安全、风险、法治——一带一路国家的共同挑战与机遇”与参会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崔国斌教授以“法学教育的国际化”为主题介绍了清华大学法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及其面临的挑战。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肖永平教授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一带一路”建设为法学教育带来的新机遇。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人权中心主任Tomer Broude教授认为,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学教育应该更多地从实际角度出发,以交流谋发展。南非开普敦大学法学院教授Tracy Gutuza介绍了开普敦大学法学教育的相关情况。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张生副教授分享了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在国际留学生培养方面的经验。
专题论坛后,在各方代表的见证下,联盟进行了新老主席交接仪式,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教授成为联盟理事会新任主席。
随后,本次会议进入最后一项议程——“新丝路法学院联盟2017年年会”。年会由秦天宝教授主持。与会代表讨论确定了2018年和2019年年会举办地点及举办时间,同时就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和挪威卑尔根大学两所新院校申请加入联盟的议题进行了商讨,并研究了联盟网站的建设事宜。最后,联盟理事会主席、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教授致闭幕词,再次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并对成员间合作交流、携手共进进行了展望。
作为会议承办方,武汉大学法学院最近入选教育部法学“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近年来,武汉大学法学院始终立足国际化办学理念,目前已与近50所北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地区的著名法学院和港澳台地区法学院建立了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了学者互访、合作研究、交换学生等各类学术文化活动。本次“新丝路法学院联盟2017年年会暨法学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我院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将有效推动我院“双一流”建设再上新台阶。
据悉,“新丝路法学院联盟”由二十余所海内外知名综合性大学法学院联合发起,于2015年正式成立,现有来自14个国家的23家成员单位。联盟面向“一带一路”,以师生交流、联合办学、合作科研及法律信息共享为重点,致力于在法学教育及科研领域加强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的背景下,此次年会暨法学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对推动与深化法学教育国际合作、响应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弘扬开放包容的丝绸之路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联盟成员今后将继续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不断加强法学教育及科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供稿人:芮心玥,陈泰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