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0日下午,武汉大学法学院 “法学院本科教育改革研讨会”在325会议室召开。法学院党委书记侯振发主持会议,会议分为三个专题,分别为武汉大学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武汉大学法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武汉大学法学国际化办学的具体方略与实施路径,秦前红、张里安、聂建强等三位老师主持专题讨论,资深教授李龙、曾令良等六位老师分别作专题报告,院长肖永平作总结报告。长达四个小时的会议始终保持热烈气氛,各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教学督导争相参与,积极为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献策献计。
一、 传承我院法学教育优势,定位多重人才培养战略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李龙先生总结我院法科教育三十多年来的教育经验和优势,强调我院本科教育应当坚守厚基础,干劲足,后劲大的传统优势;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加强实践锻炼,适应国家司法改革需求。资深教授曾令良先生根据我院的现有条件和近年来毕业人才的分布情况,对当下本科人才培养进行多重定位,提出法学本科教育的国际化、精英型、复合型体系。应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分别设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拟定具体培养措施,为国内和国际社会输送不同类型的高端人才。
各位老师共同认为根据学院现有资源,形成多层次特色品牌是我院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张善斌老师主张在打好法学基础的同时,按照学生需求,从三、四年级中分方向侧重培养,黄丽老师在分析本科学生就业形势后,建议我院争取在本科四年期间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 解决法学课程体系短板,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需求
柳正权老师主张法学教育应积极回应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需求,我院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加强二级学科交流,完善设立学生实务技能及综合素质课程,解决理论课程体系短板。在坚持传统核心理论教学同时,力争使我院课程设置实现人才培养综合化、实务化、专业化目标。李承亮老师结合德国法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畅谈法学经典理论教育的重要地位,认为我院法学教育应突出学术教育属性,可参考德国式教考分离模式。在对2010和2013版培养方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他强调必修课对学生理论功底的夯实作用,应同时设置相应实务衔接课程,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自由讨论环节,秦前红老师认为法学本科课程设置应该以明确本科教育目标为导向,同时改革教师激励制度,提高教师授课积极性。熊琦老师则提出借鉴德国大学法学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打包”和荣誉学位模式。
三、 开拓法学国际教育模式,坚守法学教育本土情怀
余敏友老师分析了国际化办学的全球背景和实际需求以及国内外各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组织形式;结合信息化时代“慕课”等新条件,提出我院国际化办学的核心在于引进外来师资,科学设置培养方案,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武大法学院应抓住历史机遇,结合政府推动优势,促进法学教育国家化的进一步发展。张万洪老师从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与培养学生本土情怀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国内如清华、人大、华东政法等高校法学院对外交流模式后,建议我院国际化办学应当惠及全院学生,鼓励师生中外交流的深度合作;加快教学管理体制的国际化进程,实现法学院国际化办学的全方位进步。
多位老师指出,国际化办学中的实践教学应落到实处。应充分发挥院系和校友资源,为学生争取国际组织、外事部门实习机会;争取将我院国际赛事获得校方认可。
院长肖永平老师最后总结各位老师的意见,指出: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当对全院所有二级学科形成多层次、国际化目标,落实本硕贯通培养政策,争取吸引优质生源;在课程设置上,应着重设置加强学生推理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思考和解决法学综合问题能力的课程;在制度激励上,法学院本年度将在经费、年终酬劳、职称上进行改革,激励教师参与教学,鼓励新课程、优质课程的开发。
思维的碰撞会产生智慧的火花,相互的交流让我们获得共同的进步。我院的本科教育改革研讨会在各位老师意犹未尽的讨论中落下帷幕;而这次研讨会仅是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开端,全院师生将积极投身持续进行的“本科教育改革大讨论”,为武大法学院培养一流人才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贡献力量。(严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