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院研究决定,我院今年推荐国际私法教授何其生老师申报“武汉大学五四青年奖章”。现校团委开放网络平台,请全院师生积极为何老师投票。
投票网址:http://www.future.org.cn/zhuanti/54/index.php?a=54
网上投票时间:4月19日14时至4月25日20时
何其生教授个人事迹简介:
何其生,1974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历任武汉大学讲师(2002)、副教授(2004)、硕士生导师(2005)、教授(2007)、博士生导师(2008)。2005-2007年同时兼任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副院长。自2004年起,先后前往英国、荷兰、法国、奥地利、韩国等国家的大学访问、交流;2011年3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参加六部委第37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学习。其主要事迹如下:
一、厚积薄发,成就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1996年9月,何其生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武汉大学国际私法硕士研究生;三年后,他又考取了武汉大学国际法专业博士生。研究生期间,他一直以踏实严谨的态度在法学殿堂孜孜以求,在博士期间就发表了近10篇学术论文。基于这种积淀所造就的学术敏感和眼光,他以互联网对国际私法发展的影响为主题,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电子商务的国际私法问题》。该论文在国际私法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当时我国国际私法研究的热点之一。2004年,该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国际法领域获得该荣誉的仅有的2篇博士学位论文之一。2006年,基于该论文而出版的同名著作获得司法部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二等奖;2008年,该著作又获得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二、钻坚仰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何其生面向实践,创新能力,积极参与课题的申报研究,迄今共主持了10余项省部级课题,如2005年开始主持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资助项目《互联网中的国际法问题研究》,2007年主持司法部中青年课题《外国法适用的实践困境与理论选择》,2009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国际私法中的公法适用问题》等。
对学术研究孜孜以求,使他的学术能力渐渐得到了国内法学界的肯定。2006年,在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奖之后,何其生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他是法学学科领域为数不多的以副教授身份获此殊荣的青年学者。此外,何其生于2009年还被河南省法学会列入“河南法学家”名册;2010年入选中国法学创新网(新秀100)。
三、提供咨询,参与联合国有关公约的谈判
做学问,首推修心,其次劝善,再次治国,每一个法学学者无不希望自己的学术思想能够为中国法治进程的发展贡献点滴力量。何其生一直特别注意将科研成果向决策咨询、法律实践转化。他先后正式以书面形式为国家各部门提供咨询报告9项。这些意见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我国相关立法、国际条约的谈判和重大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参考。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反馈意见表中曾说:“何其生老师为我们的征求意见稿提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我们的修改稿中已有多处体现。”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的反馈意见曾说:“除个别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外,该建议中绝大多数意见均被我司采纳”。外交部条法司不仅多次肯定其所提建议的价值,而且还专门设立了课题供他进一步研究。
何其生还多次受邀出席各种国际会议,并参加有关国际公约的谈判。2005年7月,应商务部条法司邀请,何其生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38届年会,参与了《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最终文本的谈判。2010年3月29-30日,何其生应邀出席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与pace大学等举办的在线争议解决机制的会议。2010年11月23-24日,他应邀参加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一次亚洲区域论坛,并在大会上作了两场主题发言。
四、服务社会,担任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副院长
何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现实问题,服务社会需求。例如,在研究域外送达制度时,他先后前往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广东高级人民法院和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调研,参与这一领域问题的讨论,其最终的研究成果《域外送达制度研究》的观点和意见在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事或商事案件司法文书送达问题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中得到了很好的映证。再如,2005年6月,他针对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的司法协助相对较为困难,撰写了《内地香港澳门司法协助亟待“充分诚信”》,被《光明日报》(内参)刊载。
在教学、科研之余,他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热心服务社会,先后担任《网络时代》杂志副主编(2000-2001),《武大国际法评论》副主编(2003年至今,该刊物入选CSSCI 2008-2009来源集刊),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2002年至今),湖北省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副秘书长(2006年至今)等职务。
2005年8月至2007年7月,何其生挂职锻炼,担任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副院长一职。在此期间,他主审了一些民商事案件,并参与法院审判委员会疑难案件的讨论。结合法院的审判实践,他积极推动法院的研究活动,主持编辑了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的第一份内部刊物《江汉论坛》。他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法官举办了一些讲座。担任法院副院长丰富了他的工作经历,使之更加了解司法实务。
五、追求卓越,荣膺武汉大学国际法“70后”学术团队带头人
目前,何其生已出版专著3部,其中武汉大学认可的权威出版社2部;主编1部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合著中英文教材1部(上、下册),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中文论文60余篇、英文文章5篇。相关论文除了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引外,曾被列入“与贸易法委员会工作有关的最新著作目录”(联合国文件编号A/CN.9/693),并先后获得省部级学术奖励5项、其他学术奖励8项。
2010年,武汉大学推出人文社科“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何其生积极组织国际法青年学者,组建了武汉大学国际法“70后”学术团队,并被推选为团队带头人,引领团队围绕“国际体系变革中的重大国际法问题”这一主题,开展高水平、国际化的学术科研工作。一年之后,该团队已发表SSCI刊源文章3篇,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30篇,出版著作3部,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六、笑对人生,感染身边年轻学子
作为教师,何其生常年坚持在教学一线。2004年以来,他所开设的课程有面向本科生的国际私法、电子商务法,面向研究生的国际私法前沿问题、涉外案例分析、国际私法专业英语、论文写作,面向外国留学生的中国合同法(英文),以及面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的全英文课程《国际模拟商事仲裁庭》,等等。
何其生作为“国际法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国际私法”的主要成员之一,在教学中着眼未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多次辅导和带领学生参加国际性的法律比赛,如维也纳和香港的“Willem C. Vis 国际模拟商事仲裁庭”的比赛,使中国学生能和国际顶尖法学院的学生同台竞技。他针对法律人才的特殊性,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正直无私的人格,并将教学理念和经验整理成文章,如在《光明日报》发表《法学教育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格培植》等。所指导的学生中,法律硕士生徐孟李同学曾荣获2009-2010年度美国华裔组织“百人会英才奖”。
何其生尝试“以问题为核心”的互动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探索使其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师生间互动式的交流与探讨十分愉快。
何其生曾担任武汉大学研究生会主席、全国学联副主席、全国学生联合会第23届代表大会执行主席,这段经历让他能够深刻地理解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与困境,他总是勉励年轻学子,唯有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化解这种困境。而这正是让学生们受益终生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