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 页   >   成果巡礼   >   正文

强化智库建设,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武汉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建设成果报道(六)

日期: 2021-05-07      阅读:


编者按:

2021年,历史进入了又一个辛丑年,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注定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回顾历史,难忘百年前旧中国那段不堪的伤痛;展望未来,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擘画了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着眼当下,我们党正以百年艰苦奋斗凝结的智慧引领着国家事业波澜壮阔地奋力前行。值此历史性时刻,回顾学院近年来的发展建设成果和经验,为 “十四五”期间以及更长期的持续发展明确战略,聚焦问题,攻坚克难,实现突破,从而为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前列聚力蓄势,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学院对“十三五”以来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发展建设成果进行了梳理,陆续推出相关报道,并向多年来持续关心、支持和助力学院发展的领导、校友和社会各界友好致以感谢。

 

2016年武汉大学法学学科纳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以来,坚持以智库建设为抓手,紧扣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以智库建设推动学科创新发展,拓展了网络法、大健康法制、党内法规、两岸及港澳法制等新的学科领域,培育了一批新的学术增长点,有力地服务了党和国家决策,产出了一批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高质量智库成果,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对外发出中国声音、宣示中国主张、阐释中国道理,同时推动和促进了学科发展,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一、以智库建设为载体,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

学院紧紧牵住智库建设这个“牛鼻子”,自觉把学科建设与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起来,在中国国际法治建设、边界与海洋问题、网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一国两制”和国家统一问题、大健康法制等方面建设了一批高端智库平台。

莫干山揭牌仪式2

20201028日,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莫干山研究中心揭牌)

 “十三五”期间,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进入国家高端智库序列,为我国首批25家高端智库中唯一一家法学学科的高端智库;以武大国际法为主体组建的武汉大学边界与海洋研究院进入国家高端智库培育行列;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进入“中国智库索引”(CTTI)百强智库;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入选CTTI智库;武汉大学网络治理研究院获批全国首批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

2018年,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入选CTTI高校百强智库)

 

3c5a5961284625810602c70bb60bfea

2018421日,武汉大学网络治理研究院揭牌,同年7月被国家网信办和教育部联合授予“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

 

智库建设带动了学科建设,在中国国际法治建设、边界与海洋问题、网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一国两制”和国家统一问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拓展了网络法、大健康法制、党内法规、两岸及港澳法制等新的学科领域,培育了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国际法、环境法以及新兴网络法、党内法规、大健康法制等法学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201710月,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工作场景入选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成就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表明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聚焦关键领域,多项智库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力

周叶中、秦前红、肖永平等学者的40余份咨询报告获中央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200余份咨询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采纳,黄志雄作为唯一中国专家深度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法“塔林手册2.0版”编纂,周叶中教授的专著《构建两岸交往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秦前红教授的咨询服务报告《当前党内法规研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分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2016年,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武汉大学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围绕南海仲裁案开展系列研究,肖永平、杨泽伟等教授提交的系列研究报告获得中央领导及中央海权办、外交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力支撑了我国应对“南海仲裁案的决策。边界与海洋研究院联合荷兰莱顿大学格劳秀斯国际法研究中心,在国际法院和常设仲裁庭所在地荷兰海牙举办“南海仲裁案与国际法治研讨会”,在国际社会有力宣传了中国主张,发出中国声音。

20166月,南海仲裁案与国际法治研讨会在海牙举行)

 

周叶中教授、秦前红教授等开展党内法规研究,参加多部重要党内法规和中央文件的理论论证和起草工作,冯果教授牵头开展网络法治研究,黄志雄教授出版了全国第一本网络空间主权论方面的研究著作,并作为唯一中国专家参加网络安全领域国际规则《塔林手册2.0》的制定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均获得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黄志雄教授主编的《网络主权论》)

 

为应对中美贸易战中的国际法治问题,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于2019830日召开中国践行国际法治研讨会,提出:中国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国际法治的坚定维护者和建设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会议进行了详细报告。

研讨会现场。 央广网 图

2019830日,中国践行国际法治研讨会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召开)

 

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肖永平教授关于疫情期间中美经贸关系、应对所谓“中国道歉论”的研究报告,获得中央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秦前红、张红、何荣功、孙晋等一批学者撰写对策报告和宣传文章,积极投身科研抗疫,为抗击新冠疫情取得决定性成果做出贡献。肖永平教授获评武汉大学“抗疫十大科研人物。

 

三、积极推进国际交流,提升中国法治理论的对外影响力

学院始终注重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通过不断扩大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交流,致力于对外发出中国声音、宣示中国主张、阐释中国道理。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创办英文学术期刊,用学术的语言对外宣传中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成就;周叶中教授、祝捷教授分别在韩国博英社和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的学术论著,是国际学术界为数不多以国际通用学术语言宣示中国大陆(内地)主张的学术论著;秦天宝教授积极参加“环境外交”,作为中方代表团的法律顾问,先后参与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汞公约》《海洋法公约》《世界环境公约(草案)》等相关谈判工作,为谈判代表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咨询意见。20204月,秦天宝教授当选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项下《名古屋议定书》遵约委员会副主席。

 

 

20193月,祝捷教授出版《香港本土主义:法律的视角》一书,有力驳斥香港本土主义思潮,在国际学术界宣传中国涉港主张)

 

“十三五”期间,武汉大学法学院成功举办“新丝路法学院联盟”年会,加入“全球法学教育联盟”(LSGL)并参加马德里和斯德哥尔摩年会,参加“内地和港澳法学教育联盟”并当选为理事单位,常年保持2-3名海外知名学者在法学院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高质量举办中国法与国际法硕士项目,积极参加联合国、国际民航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活动;积极举办各类国际会议,广泛开展国际对话,宣传中国法治发展成果,表达中国法治发展主张。

(武汉大学“中国法与国际法硕士项目”2019年度师生见面会

 

四、以智库建设为试点,带动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和突破

将智库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首开智库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先河,倡导智库型职称改革试点,推动智库成果和传统科研成果“等效评价”,将智库平台建设和学科建设同部署、同谋划、同推进。周叶中教授、秦前红教授入选中共湖北省委法律顾问,祝捷教授入选河北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秦天宝教授入选武汉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陈晓枫教授受聘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还有多名专家入选各级党委、政府法律顾问团队,入选国家部委智库专家名单,当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政府参事,为党和国家决策积极建言献策。

2017年起,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招收全国首批党内法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全国率先开展党内法规高层次人才培养;2018年起,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首开智库型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先河,每年专列指标招收智库型博士研究生;2019年武汉大学网络法成为交叉设置的独立二级学科,获批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018年,武汉大学智库型、实验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分别获得湖北省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4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面向新的发展阶段,武汉大学法学院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以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不断提升一流师资力量,着力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大力推动学术理论创新,积极服务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持续为国家一流大学体系建设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邮编:430072